top of page
作家相片OGP

金丝铁线,皇家的骄傲 - 哥窑瓷器

编辑 奥格派 / 图片 奥格派会员提供

奥格派

官窑瓷器在中国历史比其他瓷器更加被重视,我们可以通过皇家之物来判断最有价值的艺术类型,作为贡品或是作为严格监督下出产的官窑作品,官窑无疑代表一个国家在当时皇室的艺术品味与最高的生产技术力。比如景德镇瓷器在明朝,它就是皇室的骄傲之源,创造出了巅峰的哥窑作品,而在清代,它继续了辉煌与创新,让其名声达到了顶点。

最近我们拜访了叶克伟先生,他是叶氏哥窑的继承者,叶德奎先生之长子。


叶克伟出生于1975年生于浙江云河。古代陶瓷专家叶德奎老先生过世后,叶克伟继承了大量精美的瓷器,并继续父亲的研究工作。在传世哥窑传统文化领域中,他做了大量的发掘和整理,发展了“叶氏”哥窑制瓷技艺。叶克伟在瓷器艺术创造和专业领域的论著《太璞古香:叶氏哥窑瓷器精品集》被发表在北京故宫出版社出版。在2014年,在国家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举行《创新天地:中法工艺大师巅峰对话》文化交流活动中,叶克伟的六件瓷器制品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赴法国展示。


中国陶瓷的历史开始于新石器时代,中国陶瓷的精密制造技术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其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人类物质文化史上的重要研究对象。中国陶瓷范围从最普通的砖瓦和窑炉等建筑材料,到为皇家定制和出口海外的官窑精品。


“中国”在英语中被称为“China”就有瓷器之意。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艺术能如中国瓷器一样,有如此强烈的世界性影响。可惜大多数中国瓷器,即使是最好质量的官窑艺术品,也没有记录陶匠的名字。


许多最重要的窑炉生产的瓷器都是由皇帝所拥有或保留,在早期就作为贸易出口和外交礼品所使用。


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与官窑、定窑、钧窑、汝窑并称为“宋五大窑”,又称“五名窑”。


哥窑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传世者弥足珍贵。定窑以烧白瓷著称,碗、盘制品多采用覆烧工艺,口沿涩胎无釉,故在一些精细的制品上常用金、银、铜钤口。钧窑创造了以氧化铜、钴等金属矿物质为着色剂,烧制铜红、天蓝、月白等釉色。官瓷有别于汝官瓷,窑址先在开封,后迁杭州。官瓷艺术上追求质朴无华、淡雅自然;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紫口铁足”是其独特名贵处。


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其瓷土脉微紫,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以及,“攒珠聚球”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因为这类特征不易模仿。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因为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俗称“紫口铁足”,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


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皇室和收藏家的青睐,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比如清代的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命御窑厂进行仿制。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因为存世的稀少,加上皇家的尊崇,让哥窑瓷器弥足珍贵。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


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虽然当时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价仍高达1000万元以上。 现宋代哥窑主要藏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博物馆。


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使得我们对哥窑的认识渐有所解。但是“哥窑”仍旧是中国五大名窑中唯一未解谜底的瓷窑,而哥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今中国,“叶氏哥窑”制瓷作坊所研究的成果在该领域最具代表性。


哥窑之名,在宋代文献中未能查到,在元代《至正直记》中始有哥窑之说。清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释云:“哥窑,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业,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哥窑,其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裂,即开片也。” 就是说,南宋处州龙泉县(今属浙江省)有章姓兄弟俩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瓷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命名为哥窑,这似乎是名副其实的。1956年以来在龙泉县的考古发掘,即发现了黑胎青釉、细丝片纹的龙泉青瓷。但人们却仍有怀疑,因为传世的宋代哥窑,琢器造型多仿青铜器,俨然为宫廷用瓷样式,按理应出自官窑;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窑显然只是民间私窑。


官窑瓷器在中国历史比其他瓷器更加被重视,我们可以通过皇家之物来判断最有价值的艺术类型,作为贡品或是作为严格监督下出产的官窑作品,官窑无疑代表一个国家在当时皇室的艺术品味与最高的生产技术力。比如景德镇瓷器在明朝,它就是皇室的骄傲之源,创造出了巅峰的哥窑作品,而在清代,它继续了辉煌与创新,让其名声达到了顶点。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