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编辑 奥格派 / 图片 奥格派会员提供
奥格派
价值过千万的艺术品是市场上占比最小,但却最成功的,同时投资回报率也最高的部分。但在现有市场,绘画艺术品收藏的购买动机依然是西方市场的主导。通常价格最易被人接受的作品拥有极高的市场密集度,低于1000美元成交的作品在市场交易总数超过50%以上的比重,低于5000美元价格成交作品在80%左右,这一价格基本反映出大部分的西方买家用于收藏的兴趣导向是出于习惯性购买,而非将作品视为金融资产。所以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需求量和市场基础的稳定性与西方对艺术品的观念之间尚有巨大差距。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某些独特的东西总有着令人回味的感染力。人类的思想通过艺术作品被表现出来。 在奥格派,您能看到:不同地域与风格的近代作品、华贵精美的三清瓷器(康熙、雍正、乾隆)、罕见稀有的唐代金器、精湛绝伦的雕刻手艺——它们或承载着一份浓厚的历史,或是一次对生命的感悟,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中国绘画界的大师们、古老技艺的传承者们、私人博物馆的馆长们等等,有许许多多的孜孜不倦的杰出人物,以及我们所有热爱艺术的收藏家们,都让我们发自内心的深深敬佩。
在赞美和惊叹着那些伟大作品的同时,我们也在细心的聆听着艺术家们对于艺术对于创作的研究和领悟。 比如绘画,东西方由于历史文化不同,其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以五色六彩为之区分(五色:焦、浓、重、淡、清;六彩:黑、白、干、湿、浓、淡)。绘画讲究的是黑白之分,显现阴阳明暗;干湿调和,方能苍翠秀润;浓淡分辨,凹凸远近则令色彩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则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更倾向于光学、几何和理性思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就是绘画中隐射的意象和理想。中国传统的禅学思想的形和意之间融进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所以在中国画中讲究自然、朴实、返璞归真,在色彩构图、明暗线条等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乃至人生的伦理观念。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有一副长画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有一种运动感,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法。内容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桥景,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
这幅画的价值被公认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和“中国写实绘画艺术瑰宝”。但是以清朝最鼎盛时期为分割线,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及中国宫廷画家郎世宁带来了不一样的西方艺术技法。
西方古典绘画中,画人物比较多。技法上多用明暗,色彩来塑造形体和画面。中国传统绘画里以山水居多,花鸟次之,人物最末。画面多以线条,墨色等来表现。之所以造成这种差异最直观的原因是画家和当时人们的观念。西方绘画注重物质世界,中国注重精神世界。
中国绘画用于文化传递,而西方绘画用于科学记录。所有才有了东方的“写意”与西方的“写实”之间的区别。
在西方,印象派是一个转折点,将西方写实派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做了巨大的改变。现藏于巴黎马尔莫坦美术馆内的印象派代表作:莫奈的《日出》,则是描绘了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细腻中带着零乱感,让水与雾交融在日出的一刻。岸上景色隐隐约约,以及水中反射着迷朦,的天空和太阳的颜色,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从对情境的写实到自我感受的表现,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
特别是艺术到了近一百年,东西方的绘画虽有不同,却是形成一种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趋势。东方的传统绘画技法融入了西方绘画的元素,而西方的绘画也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影响。
根据Artprice的统计,在艺术品市场上一半的销售收入源自于那些享有盛誉的经典作品。这些高端拍品在年成交数量中仅仅占到0.2%的比重,但却是各大拍卖行的“封面”。可以说,仅凭数件高端拍品,拍卖市场就超过了近百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价值过千万的艺术品是市场上占比最小,但却最成功的,同时投资回报率也最高的部分。但在现有市场,绘画艺术品收藏的购买动机依然是西方市场的主导。通常价格最易被人接受的作品拥有极高的市场密集度,低于1000美元成交的作品在市场交易总数超过50%以上的比重,低于5000美元价格成交作品在80%左右,这一价格基本反映出大部分的西方买家用于收藏的兴趣导向是出于习惯性购买,而非将作品视为金融资产。所以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需求量和市场基础的稳定性与西方对艺术品的观念之间尚有巨大差距。
简单地说,中国固有的收藏观念厚古薄今,对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看得比较重,对新的事物看得比较轻,所以收藏的视界相对偏颇。这里面有许多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数千年来儒家文化制度和社会体制的巨大影响。中国的精英文化主要是由文人士大夫倡导的,他们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历史典籍、规章制度的研究、整理和保护,所以收藏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保护文化、研究学术的意味。
而西方自大航海时代之后一直属于殖民文化(与中国的农耕民族不容),所以乐于接受新奇的事物,对于艺术品收藏,是以基督教文化以及皇室贵族为代表的一种以宣教和装饰为目的的展示性文化,只要具有真正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就值得收藏。近代工业革命以后,西方的科学精神和个人意识高涨,艺术成为了张扬个性和表达自我的主要内容,因此收藏家和艺术市场也开始走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人们乐于标新立异,在艺术创作上努力寻求新形式,在收藏趣味上也千奇百怪,不断挑战艺术新高潮。同时,画家和画廊经纪人,以及收藏家之间通过商业杠杆的作用形成一种成熟的三角关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使艺术市场逐渐走向繁荣的发展状态。
对于一位收藏家来说,勇于发现和探索的精神一直引导着艺术品收藏中新的门,正是多元化的艺术品提供了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才令其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领域,或是某一种特定的风格。
海纳百川,眼界高远,我们认为那才是一个真正的收藏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