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编辑 奥格派 / 图片 奥格派会员提供 西藏博物馆藏品
奥格派
虽然唐卡的历史悠久,但它真正进入收藏市场的时间并不长。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唐卡收藏市场逐渐兴盛。直到2006年,唐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导致了唐卡在收藏市场的价格出现了十分明显的飙升。
藏族绘画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以前,后来又吸收了中国、尼泊尔和克什米尔的绘画风格和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完善的理论框架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艺术流派。
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被称为唐卡,也被称为唐嘎,唐喀。唐卡是藏族绘画中一种流行而独特的艺术形式,被誉为“藏文化百科全书”。其题材内容以宗教为主,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间传说、世俗生活、建筑、医学、天文、历算等领域。
佛教世界以明亮的色彩描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传统的颜料均由金、银、珍珠、玛瑙、珊瑚、绿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矿物宝石制成,以及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作为颜料,以显示其神圣性。这些天然的原材料保证了唐卡的色泽鲜艳,璀璨夺目,尽管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们仍然保持着艳丽的色彩。因此,它被视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瑰宝。它也被称为藏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大多数传世唐卡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然而,关于唐卡是如何产生的意见分歧很大。一些人声称它的起源与中国的卷轴画密切相关,而另一些人则声称它是在印度和尼泊尔早期朝圣者所携带的卷轴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还有一些人断言,早期佛教艺术传入藏区时,藏人是游牧民族,为了更好地调和宗教场所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唐卡艺术形式得到了发展,这种艺术形式很容易理解。唐卡是便携式的艺术形式——一种与生产生活方式不冲突的卷轴绘画——成为解决宗教场所与宗教信仰冲突的更好方式。换句话说,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唐卡的起源是无法确定的。
新石器时代的岩画是藏族绘画的最早范例,但到吐蕃王朝时期绘画已有一定程度的进步。由于唐卡受历史环境和材料的制约,很难看到吐蕃时期存在的传说唐卡。从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众多早期寺院的壁画上可以看出,藏族绘画艺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由此可见,唐卡是一种起源于壁画或与壁画密切相关的绘画类型,最晚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
早期的唐卡被郎达玛的灭佛运动摧毁,已无迹可循。现存唐卡除有少数分裂割据时期和萨迦王朝时期的作品外,大多都是十五世纪以后的作品。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唐卡是一幅“阿提莎的斜头肖像”,这幅画是公元11世纪在著名高僧阿底峡临终前,其弟子格西•那措译师托尼泊尔画师绘制,并在唐卡背面撰有由那措译师亲自书写的阿底峡赞颂词30偈,该唐卡过去作为热振寺的镇寺之宝一直保存在寺内.
该热振寺还收藏了噶当派开宗祖师钟•杰瓦穷乃时期的唐卡,据说这种唐卡具有防火性能。唐卡被描绘成一个四臂观音,周围有八位随从。唐卡的主要风格可以追溯到11世纪到13世纪,那个时候藏族绘画艺术非常受欢迎。这种绘画风格也吸收了尼泊尔绘画的元素。
15世纪以前的藏族绘画艺术风格问题,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在此之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印度佛教艺术,及其前身尼泊尔艺术对西藏地区的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尼泊尔画派、齐乌岗巴画派、勉唐画派、钦孜画派、噶玛嘎画派等都是主要代表唐卡绘画的流派。
传统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根据绘画风格的特点,藏族唐卡分为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可按工艺特点划分为缂丝、堆绣、刺绣等,还可按画作铺底颜色形式的不同划分出赤唐(底色为红)、金唐(底色为金色)、黑唐(底色为黑色)等等。
唐卡最初以卷轴画的形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藏传佛教在唐卡的兴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当时的西藏许多地区,游牧生活仍然是主要的生存手段,仅仅依靠固定的寺庙无法满足众多迁徙不定的信徒宗教生活需要的。因此,唐卡卷轴演变成一种供奉对象,信徒可以方便地随身携带,以满足他们的宗教生活的需要。因此,唐卡绘画成为一种欣欣向荣的艺术形式。因为它的便携性,唐卡也被称为“流动的壁画”,最终形成了“藏族寺院是佛画艺术的殿堂”。
虽然唐卡的历史悠久,但它真正进入收藏市场的时间并不长。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唐卡收藏市场逐渐兴盛。直到2006年,唐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导致了唐卡在收藏市场的价格出现了十分明显的飙升。
大约在2000年,明清唐卡开始出现在中国的拍卖市场。比较著名的例子,1977年“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首次出现于伦敦佳士得拍卖中,以7000英镑拍卖给一位印度收藏家,随后在1994年,纽约嘉士德以100万美元拍卖成交。2002年,这件唐卡又在香港嘉士德拍卖会上亮相,最终以3067万港元成交,在8年的时间里增值3倍以上,并创下唐卡成交价最高纪录。目前,这幅也被称之为“唐卡之王”的珍贵唐卡,在2014年11月26日被上海龙美术馆馆主收藏家刘益谦以348,440,000亿港元亿买下。
虽然唐卡属于小众收藏,但我们仍旧有一些收藏建议提供给您,供您参考。
1. 清宫御制或收藏的唐卡
在清朝,班禅和达赖喇嘛由康熙、雍正和乾隆分别册封,确立了对西藏的统治地位。特别是雍正皇帝,在这个时期高度重视藏传佛教。清代宫廷制作了大量的唐卡,主要由中正殿画佛喇嘛绘画,同时让宫廷汉族和西洋画师参与绘制,赋予了唐卡多种风格的汉藏美学。此外,清朝宫廷藏唐卡中的珍宝,都是藏传佛教等级给皇帝的礼物,班禅和达赖将其中大部分奉献给皇帝,这使得它们成为极其珍贵的藏品。
2. 独特又时代性题材的唐卡
唐卡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其中一些内容很罕见。比如说,医藏类的唐卡,它不仅抓住了各种藏药的精髓,而且还起到了教学辅助的作用,表达了藏族人民对人体、生命和死亡的理解。它还反映了当时对宇宙的认识和对人与宇宙关系的认识,在医学、哲学、科学等领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清代乾隆“宗喀巴大师故事”唐卡、15世纪“萨迦派祖师唐卡”、明代正德“药师佛像图唐卡”,都是此类的代表作。
3. 刺绣和缂丝唐卡
除了绘画唐卡外,清代宫廷还在苏州定制刺绣和缂丝唐卡。这些在清代流传下来的唐卡在宫廷唐卡中非常罕见,极为难得,因为它们不仅用珍贵的材料制成,而且极难制作和保存。往往一面世,即被藏家归入囊中。可参考明代“刺绣红夜魔唐卡”和“刺绣释迦牟尼唐卡”。
4. 谨慎选购
目前具有收藏价值的老唐卡极其罕见,能获得保存完好又符合以上的三点,罕见且昂贵,需要运气和耐心。尽可能的不要选择没有任何特色又老破旧的唐卡,因为它们完全没有升值空间。了解唐卡的流派风格,特色和收藏重点,不买赝品,也不买修复品,若发现任何存疑的商品,都不要轻易购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