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编辑 奥格派 / 图片 奥格派会员提供
奥格派
中国的传统刺绣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国际艺术品市场上忽视,至1993年有一些海外华裔藏家在香港、新加坡等地专门收购,才被逐渐引起重视。而近十年,在一些艺术品拍卖会上,中国传统刺绣拍品价格竞现高攀,显现了其强大的吸引力。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水乡之中苏州被称为“人间天堂”。说起苏州镇湖,自古就有“八千绣娘,四百绣庄”。这里出过两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两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2位省工艺美术大师、8位省工艺美术名人,74位高级工艺美术师,以及大量的中级职称绣娘。奥格派有幸在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里,领略了一场精美绝伦的中国刺绣艺术视觉盛宴。
虽是一亩半的“小地方”,但馆藏历史脉络清晰,几百件珍贵展品均系统地展示了苏绣的发展历史。
陈列分为三大部分:古代刺绣品室、明清刺绣品室和近代刺绣品室。
迎门处就是镇馆之宝 ——《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是一幅长400厘米、宽33厘米的刺绣长卷。绣稿是清代画家徐扬的同名国画画卷局部,取胥门到间门一段当年苏州的繁华景象。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李娥英女士的指导下,运用接针、套针、缠针、铺针等十多种针法,500多种色线,长卷中店铺林立、官员排场、学台院试、新婚喜事等,当时的人文风情都纤毫毕具地精绣出来,跃然画布之上。
之后的“古代刺绣品室”内,可以欣赏到年代最早的刺绣实物,如苏州虎丘塔出土的五代刺绣经袱、北京大演台燕王墓出土的西汉刺绣绣片、江苏高邮天山墓出土的西汉刺绣残片、浙江瑞安慧光塔出土的北宋双面绣经袱等。而“明清刺绣品室”,展出的有皇帝的龙袍、皇后的百子衣、官服的补子,有清代流行的腰间佩饰品褡裢、荷包,有室内装饰用的镜套、床挂等,都极为典雅秀丽,绣线精细。明代的刺绣立轴《松鼠葡萄》、《山鸡白兔》等,清代的《仕女种花》、《菊石图》等绣品。最为瞩目的是一件大型清代乾隆时期代表作《朱红色炕毯》,长4米,宽2米,是爱新觉罗·弘历皇帝东巡沈阳时大型御用绣品,用真金线盘绣的“喜相逢”双蝶刺绣团花,含有夫妻相爱之意。以彩绒绣出图案化的藤蔓花草,穿插灵活,格调粗扩。盘金绣宝螺、宝伞、宝盖、金链等含义吉祥之物,外圈绣绒回纹,色彩鲜明富丽,尽显皇家贵气。
而近代绣品室,重点陈列了中国杰出的刺绣大师沈寿(2*)和苏州著名老艺人金静芬的刺绣杰作。沈寿享有“绣圣”和“神针”的美称。她绣制的《无量寿佛》、《八仙上寿图》,1904年进呈为慈橹太后七十寿辰贺礼,获清代农工商部四等商勋,慈禧亲书赐“寿”,故改名为沈寿(原名沈云芝)。沈寿后赴日本考察,将东方刺绣针法与西方素描、油画等技法结合。回国后,又担任京师绣工科总教习。在此期间,她借鉴西洋画的写实手法,首创了“仿真绣”,把苏绣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她仿真绣的代表作《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英女王维多利亚像》,先后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1911年)上展出。她的作品《耶稣像》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1915年)获一等奖,为中国刺绣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荣誉。此外,陈列的还有齐针绣、戮纱盘金绣、平金、编金、织金等各种针法的精美绣品。
奥格派对中国刺绣的关注源于2004年在拍卖市场上,一件惊艳亮相的老刺绣作品——《元代管道绣十八尊者册页》,当时以198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更是创下了中国古代刺绣作品的最高价。之后,我们又在2017年5 月《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上,有幸又遇到了姚惠芬(3*)女士和她的刺绣作品 ——《骷髅幻戏图》系列,以及与汤南南先生合作的《遗忘之海》,都给我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当时姚惠芬女士对我们介绍她的《骷髅幻戏图》作品时,说:“通常一件传统的作品中仅会使用到其中很少的几种技巧,而《骷髅幻戏图》是这些作品的组合,是针法与针法之间的组合,每个局部的边缘都被要求越对立越矛盾越好。不像原来我们所习惯的苏绣,柔和,看着舒服。这件作品却充满矛盾,互相之间存在着冲突。每一幅都运用了50多种针法,每一个局部都是非常仔细,非常精致,然后针法又完全不同,所以这种要求对我们来说,其实对整个刺绣界来说没有过,完全颠覆传统。”
没有一种传统艺术是永远不变的,它必须不断的发展——与时俱进。
在我们看来这不仅仅是技巧上的突破,更多的是传统的民间艺人在跨越固有的过去,以及寻找当代的表现形式,努力的在突破“传统”的瓶颈与束缚。
刺绣 ,古时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纹样在织物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也作为“女红”的一个重要部分。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历史悠久。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技艺高超。例如,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汉绣图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如织成“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等吉祥文字之丝绸锦绢。其技法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
至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与唐代宗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如大英博物馆藏有东方敦煌千佛洞发现之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所藏释迦说法图等,都与当对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关联。此刺绣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运用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针法,多种色线。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刺绣所用图案,与绘画有密切关系,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渐兴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使用微细平绣之绣法,以各种色线和针法之运用,替代颜料描写之绘画形成一门特殊的艺术,也是唐绣独特的风格。至于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加强实物之立体感,可谓一项创新。
明清两代,刺绣更见巧妙精微。明代刺绣始于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以绣传家,名媛辈出。至顾名世次孙顾寿潜及其妻韩希孟(4*),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劈丝配色,别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世称露香园顾氏绣,盖所谓画绣也。此即传世闻名之顾绣。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之制作,于世界染织史上从未一见。清代刺绣则多为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由于宫廷绣工规模大,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如苏绣、粤绣、陇绣、湘绣、蜀绣,号称“五大名绣”。此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光绪年间,余觉之妻沈云芝(沈寿)以绣技精湛,针法多变,富立体感而闻名苏州。她以新意运旧法,显光弄色,参用写实,将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表现于刺绣之中,创“仿真绣”,或称“艺术绣”。纵观刺绣艺术的发展历史,经历代的创新发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和成就。但“仿真绣”的诞生是中国传统刺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当代刺绣艺术创新的一个起点。
中国的传统刺绣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国际艺术品市场上忽视,至1993年有一些海外华裔藏家在香港、新加坡等地专门收购,才被逐渐引起重视。而近十年,在一些艺术品拍卖会上,中国传统刺绣拍品价格竞现高攀,显现了其强大的吸引力。
2014年,香港佳士得公布,此前预估值为8000万港元的巨幅明代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当日以3.48亿港元的拍卖价格成交,创下中国艺术品世界拍卖的最高纪录。而在此之前,高价成交的刺绣作品不在少数。2004年,元代管道绣十八尊者册页刺绣作品以198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2005年,嘉德拍卖会上韩希孟的《花鸟册页(八开)》刺绣作品成交价为165万元人民币;刺绣作品《玉堂春色》拍卖价98万元。2007年,刺绣作品《蒙娜丽莎》在北京拍卖会上以1000万元成交。2009年11月,清嘉庆苏绣五彩金龙纹黄缎褥拍出302.5万元。2012年5月,北京华辰春季拍卖会,一件当代刺绣作品《百骏图》以166.75万元的价格成交。2014年,天津文交所以人民币3300万元成交的姚建萍与38位技师共同创作《富春山居图》和另一幅2600万元人民币成交价的刺绣作品《世纪和平》。
综上所述,我们所见几乎皆为精品,均是绣工匀整,针线细密,设色精妙,深得书法精髓,且均裱装成册轴卷,使观赏者往往误以为书画,欣赏珍藏艺术价值极高。但是,在刺绣收藏上,其保存难度不比传统书画小。以清代刺绣为例,保存至今大多数颜色脱落、变色、部分腐烂,大部分绣工较粗,构图简单,不适合收藏。极少的现存保存较好,颜色鲜艳 ,绣工精细。若是名家绣品,价值可达千万,除此之外,还需有文化底蕴,才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目前,收藏家们主要收藏的刺绣藏品分为四类:年代、种类、特色和名媛。普遍认为年代越久投资价值越高,而种类差别决定收藏价值,以及名媛名绣的作品,特别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投资回报高。
这完全正确。因为年代越久,投资价值越高,但品相好的,很难得。对于一件刺绣作品来说,由于其容易褪色、损坏且难以修复,以及不容易保存等原因,留存下来的老刺绣作品格外稀缺。目前市场上明朝以前的老刺绣作品十分罕见,清朝有一些,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藏品为佳。种类方面,成品要比半成品价值高,欣赏性的刺绣作品比实用性的刺绣作品要有价值。因为欣赏性刺绣是定制的,而实用性刺绣较为普通,而且数量较多。宫廷皇家绣品高于官宦和民间,价格相差巨大。特色鲜明的名媛名绣作品往往具有强劲的增值潜力。在刺绣作品中,名媛刺绣往往成了收藏家们的首选。比如,明代的韩希孟,她的作品运针灵活,丝理平顺,使作品有较强的质感和艺术表现力,后人将其自成一家的绣法称为“顾绣”。上海的露香园顾绣,就是当时最出名的刺绣。顾氏家族世袭相传,善于刺绣的声誉名扬大江南北,并得到朝廷的赏识。到了清代顾绣不仅震海内,而且蜚声海外。还有如“冒氏绣”,冒氏绣传承的是明末“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5*)的技法。董小宛是明末复社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的爱妾,所以人称“冒氏绣”。名绣中,以苏绣、蜀绣、粤绣、湘绣“四大名绣”最负盛名,其中又以苏绣最负盛名,被誉为“中华第一绣”。优秀的当代刺绣作品已超越了传统刺绣的工艺品范畴,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投资价值。沈寿的作品兼并中西与古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声誉与关注度。她不但绣艺高超,还分类整理历代刺绣针法,继承顾绣、苏绣传统技艺,并引用西方素描、油画、摄影的表现方法,创造散针、旋针、以表现物体的明暗虚实。晚年她还撰写了《雪宧绣谱》,总结中国自唐宋画绣、明代顾绣以及她的美术绣所刺绣针法,为中国刺绣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以艺术标准衡量刺绣作品,这几位无疑都是最好的选择。
此外,收藏家必须注意的是刺绣的保养和存放。这非常重要。绣品怕光、怕湿,又怕干燥。光照会加速褪色和纤维老化,潮湿会长霉或腐化,干燥又会使之脆化。所以,存放织绣品的地方除要避免光照外,最好放置在可控温度和湿度特殊房间。“老刺绣”一般存放年数长且容易被细菌等破坏性的物质侵蚀,最好在买回来的第一时间就将绣品进行彻底的消毒。平面形状的刺绣作品最好平摊开来摆放。放置的器具可以用抽屉大小形状的木板。藏品和藏品之间也要用吸附力强的白色薄纸一层一层隔开,而小物件等可用小木匣子存放。
注释
1*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始于1979年,截止2018年共进行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授予国内工艺美术创作者的国家级称号。最初将在工艺美术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人士命名为老艺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根据《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对符合一定条件且长期从事工艺美术制作的人员,由国务院负责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部门授予的称号。
2* 沈寿(1874-1921),原名云芝,字雪君,晚署雪宧,别号天香阁主人,江苏吴县人,清末、民初年间刺绣名家。她的父亲沈椿,曾在浙江任盐官,酷爱文物,富有收藏。沈寿家中最小排行第五,从小便随父亲识字读书,七岁随姐姐沈立一起学刺绣,八岁即绣成《鹦鹉图》,十二岁绣成《秋雨月上图》,作品惊动长辈,不久便以刺绣闻名乡里。1893年,与浙江举人余觉结婚。婚后尽心刺绣,绣品已超过上海松江顾绣,士大夫们争相购藏。1899年,她随丈夫迁居上海。1903年起,创造仿真针法。次年十月,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丈夫将她的《无量寿佛》、《八仙上寿图》绣品送到北京,慈禧大悦,特书福、寿两字分赐夫妇,雪芝得‘寿’字,因此改名沈寿。不久,沈寿奉派前往日本考察刺绣,对日本人将东方刺绣针法与西方素描、油画等技法结合起来感兴趣,于是在丰富自己绣艺的基础上独创仿真绣,一举改变了中国传统刺绣作品有形有色、但缺少光影的绣法。回国,沈寿任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1905年八月,回到苏州创办福寿绣厂。1909年,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沈寿奉令担任审查官。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意大利皇帝和皇后曾亲函清政府,赠沈寿金表一块,同时将这一幅作品送意大利杜林博览会展出,荣获世界最高荣誉奖。沈涛又以《英女王维多利亚像》参加世界万国博览会,获得优等奖。辛亥革命后,女子绣工科停办,1912年,沈寿便去天津创办自立绣工传习所。实业家张謇担忧沈寿技艺不能流传,于1914年特创办南通女红传习所,聘沈寿为传习所所长兼教习,余觉任南通平民工场经理。所内设速成班、普通班、美术班和研究班。速成班主要学绣枕套、台布、服饰之类的实用品,普通班绣花卉、人物、飞禽走兽之类,美术班则学习比较高级的艺术绣,美术班毕业的优秀生再进入研究班。教学中,沈寿主张“外师造化”。绣花卉时,她摘一朵鲜花插在棚架上,要学生一面看一面绣。绣人物,她则要求学生把人的眼睛绣活,绣出精神来。她在南通“授绣八年,勤诲无倦”(张謇语),沈寿的赢弱体质难承担繁重工作,数月后便病倒。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向中国征集展品,时任民国政府农商总长的张謇负责此事。沈寿用取材于《圣经》耶稣遇难,创造性地运用了虚实针、旋针等针法创作《耶稣像》,在会上被评为博览会一等大奖。有富商愿出1.3万美元求购收藏,沈寿不愿出让,派人去美国取回这幅绣品,珍藏于自己的传习所内。而余觉则因失去一大笔财富而忿忿争吵。沈、余之间的感情原本不睦,裂痕更深,沈寿也由此引发肝病。沈寿弥留之际将《耶稣像》赠送给张謇,后者将它珍藏在南通博物苑中。抗战爆发,这幅绣品一度存于上海一家银行的保险柜里,之后去向不明。经过张謇海外亲属的多方查找,于1970年代找到。1980年代末期,由张謇后人带回中国,捐赠给南京博物院。
3* 姚惠芬(1967 - ),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自幼就开始学习刺绣。师从近代苏绣“仿真绣”大师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娴。擅长将苏绣乱针绣的技法完美地融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绣制中,使其绣品更具独创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传承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沈寿仿真绣第四代传承人。2019年1月13日,她当选为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4* 韩希孟,武陵人,顾名世之孙顾寿潜的妻子。明朝著名刺绣家,自号“武陵绣史”。韩希孟擅长画花卉、刺绣,通晓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作品擘丝极细,绣出的山水、动物极富神韵,针法精妙,临摹之作相当传神,在当代其作品被视为珍宝,世人称她的刺绣为韩媛绣。由于顾家有露香园,所以世人又称顾家刺绣为“露香圃顾绣”或“顾氏露香园绣”,简称“露香园绣”或“顾绣”,韩希孟的技艺超群,作品受世人喜爱,顾绣因此声名大噪,在当时刺绣艺术中有崇高的地位。韩希孟代表作品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元名迹册》。册尾有其丈夫顾寿潜的跋,崇祯七年(1634年),韩希孟搜访宋、元名画,加以临摹,以五彩丝线绣成册页。全幅计有《洗马图》(此图后来为梧州关伯珩先生收藏,公元1960年12月,关伯珩的女儿关瑞梧将图捐给北京故宫博物院)、《补衮图》、《瑞鹿图》、《鹑鸟图》、《米画山水图》(米画指宋朝书画家米芾和米友仁父子的画)、《葡萄松鼠图》、《扁豆蜻蜓图》、《花溪渔隐图》,共八开,每开均绣有“韩氏女红”印,末开皆有绣题“韩氏希孟”,董其昌是顾寿潜的老师,曾称赞韩希孟绣作《宋元名迹册》认为技巧好到以为不是人力所为。《宋元名迹册》对幅都有董其昌题赞。崇祯十四年(1641年),韩希孟绣《花卉虫鱼册》,现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韩希孟《花鸟图册》(郭棻有为此画题咏),现藏于辽宁博物馆。
5* 董小宛(1623 - 1651),名白,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名字因仰慕李白而起,明末有名的“金陵八艳”之一。冒辟疆纳19岁的董小宛为妾,从此小宛“却管弦,洗尽铅华,精学女红”。江南名妓知书,多倾慕东林党人,如李香君与侯方域、柳如是与钱谦益、卞玉京与吴伟业、顾眉生与龚鼎孳等。
Comments